來源:新材料在線|
發表時間:2025-03-25
點擊:1001
AI 與終端應用加速融合,消費領域表現突出。AI 手機市場規模增長迅速,端云混合是大模型部署主流方案。AI PC、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領域也在積極探索。AI 重塑產業鏈,SoC、MCU、傳感器等上游硬件廠商技術迭代,部分產品潛力巨大,推動產業發展。
繼 DeepSeek 一夜刷屏后,近日發布的 AI Agent 產品 Manus 再次震撼科技圈,“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行各業都翹首以盼 AI 帶來的顛覆式創新。
與此同時,AI 與終端應用的融合也呈現出加速落地的態勢。電腦制造商全力推動 AI PC 普及,手機廠商紛紛宣布接入大模型,AI 與 AR 眼鏡的結合,更是讓行業人士充滿期待。
當然,AI+終端應用的落地也離不開政策托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提及“人工智能+”,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4月15-17日,慕尼黑上海電子展期間將舉辦《2025年AI技術創新論壇》,憑借展會的資源整合能力與行業號召力,匯聚學術界、產業界的專家、資深學者以及優秀企業代表,圍繞下一代AI芯片架構設計的技術挑戰與趨勢、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AI 與存儲的聯合挑戰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與經驗分享,為行業提供極具價值的交流平臺與決策參考,助力推動AI產業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
不僅如此,展會同期還將開設人工智能聯合展區,該展區是半導體行業觀察針對智能駕駛,云計算與數據中心,消費電子,醫療工業這四大熱門應用推出的面向有特定應用企業的特色展示區,企業可以以單個展示桌形式作為產品和技術的發布平臺。展期持續三天,半導體行業觀察AI科技園為所有電子企業提供更大、更優質的平臺,以及與更多行業觀眾進行線下交流的機會。
01 端云混合,推動AI手機落地
AI正在驅動新一輪內容生成、搜索等應用的發展,覆蓋智能手機、PC、汽車、XR以及物聯網等終端品類,為用戶提供全新的體驗。盡管AI終端的殺手級應用尚未明確,但消費領域終端的表現已十分亮眼。
自2017年以來手機行業進入存量市場,智能手機的創新進入瓶頸期,手機廠商開始卷配置、卷價格,AI大模型將為手機廠商帶來新機遇。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16%的智能手機出貨為AI手機,到2028年,這一比例將激增至54%。預計到2025年,AI安卓手機的平均售價將降至689美元,相較2024年下降30%。
激增的音頻/圖像數據處理需求推動了AI手機的早期探索,目前AI手機的功能繁多,包括動態壁紙、AI 畫圖、語音通話總結、文本生成、聯網搜索等。
這些功能背后的強大催化劑是AI,AI大模型在手機上的落地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云端運行、終端運行、混合運行。其中,端云混合是AI手機大模型部署的主流解決方案。端側大模型負責算力要求較低的AI任務,如翻譯、圖片編輯、本地搜索。
頭部手機廠商大多選擇自研輕量化的本地模型,端側模型優勢點在于低延遲、低成本、信息安全、個性化等,云端大模型負責算 力要求高的AI工作,如文生圖、視頻編輯、在線智慧搜索,具有低延遲、低成本、信息安全及個性化等優勢;云端大模型則負責算力要求高的任務,如文生圖、視頻編輯和在線智慧搜索,具備功能強大、算力高的特點。通過端云結合,手機廠商可以根據任務需求靈活分配端側和云端大模型,實現速度與性能的平衡。
為建立技術護城河,頭部手機廠商除了選擇自研輕量化的本地模型,同時積極擁抱第三方大模型廠商。隨著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全球火爆,華為、榮耀、OPPO、星紀魅族、努比亞、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相繼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廠商的技術支持不僅提升了手機廠商的品牌價值,也增強了產品競爭力。
02 AI大模型終端突圍:PC、可穿戴、智能家居等
除了AI手機以外,AI大模型還在多個終端細分賽道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面對全球PC市場滲透率接近天花板的困境,AI PC以“端側智能重構生產力”為突破口開辟新增量。Canalys預計,2025年將是加速增長的一年,因為微軟會在10月終止Windows 10的系統支持,迫使數億PC用戶更新設備,預計2025年AI PC將占全球出貨量的35%。這一趨勢背后是技術架構的革新:頭部芯片廠商正努力將專用的AI加速塊(NPU)集成到CPU中,以提高端側AI能力。
消費者對終端設備已經有了具象化的感受,如AI PC上搭載的AI降噪、AI文生圖、AI引擎、AI軟件等功能。今年以來,榮耀發布了全新一代 MagicBook Pro 14,會上也宣布了接入 DeepSeek。在此之前,聯想、華碩等 PC 廠商也紛紛宣布旗下 AI PC 接入DeepSeek。
在可穿戴領域,AI正突破“健康監測”單一功能邊界,驅動交互方式與產品形態的雙重變革。例如Meta與雷朋合作開發的智能眼鏡通過“AI+AR”技術,使用戶實現與周圍環境的實時交互。同時隨著芯片制程進一步精進、能耗降低,AI模型可在體積較小的手表、戒指、吊墜等領域進行部署。助手、通知、健康分析等陪伴類功能豐富了配飾使用場景,提升了設備價值量,助推品類滲透與相應市場的發展。
智能家居行業也深受AI浪潮影響,美的首款DeepSeek空調美的鮮凈感空氣機T6驚艷亮相,標志著智能家居正式邁入 “空氣思考時代”。在智慧空氣管理層面,美的鮮凈感空氣機T6通過私有化部署的DeepSeek R1滿血版大模型,深度融合空調使用場景,可進行深度學習推理和決策,實現一鍵好空氣,溫濕風凈鮮多維度自感知自學習自調節。
03 AI重塑產業鏈,哪些硬件有爆款潛力?
AI+消費電子的浪潮正以“終端智能化”為軸心,向產業鏈上游快速傳導。SoC、MCU、傳感器等核心硬件廠商通過技術迭代與場景適配,成為AI能力落地的關鍵推手,驅動產業鏈價值重構。
對于終端側AI而言,端側SoC的性能直接決定了AI推理的表現,是落地過程里的關鍵一環。以高通于2024年推出的驍龍8至尊版移動平臺為例,這是一款集卓越性能、出色能效和先進AI于一身的旗艦級產品,搭載自研的第二代高通Oryon CPU,其采用全新微架構,包含2個最高主頻高達4.32GHz的超級內核,適合應對需要更快響應速度的密集型應用,以及6個3.53GHz的性能內核,每個性能內核都經過調優,負責運行最密集型的應用程序,并具有極高能效。基于驍龍8至尊版強大的AI性能,智能手機助手已經可以支持多模態功能。
當SoC在高端市場攻城略地時,MCU廠商正通過“AI+邊緣計算”開辟差異化賽道。意法半導體(展位號:N5.601)于2024年底發布了首個集成機器學習(ML)加速器的新系列微控制器STM32N6,STM32N6系列微控制器(MCU)是意法半導體首款嵌入意法半導體自研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Neural-ART Accelerator的微控制器,機器學習處理性能是STM32 MCU現有高端產品的600倍。STM32N6讓嵌入式AI真正地發揮作用,讓注重成本和功耗的消費電子等能夠運行計算機視覺、音頻處理、聲音分析等算法,提供以往小型嵌入式系統無法實現的高性能的功能。
英飛凌(展位號:N5.501)發布的PSOC? Edge微控制器(MCU)三個系列E81、E83 和 E84在性能、功能和內存選項方面具有可擴展性和兼容性,該產品不僅利用機器學習功能實現實時響應式AI,還平衡了性能與功耗要求,并為聯網家用設備、可穿戴設備和工業應用提供了嵌入式安全性。
ADI(展位號:N5.200) 的AI微控制器MAX78000同樣表現出色,使神經網絡能夠在互聯網邊緣端以超低功耗運行,將高能效的AI處理與經過驗證的Maxim超低功耗微控制器相結合。通過這款基于硬件的卷積神經網絡(CNN)加速器,即使是電池供電的應用也可執行AI推理,同時功耗僅為微焦耳級。
兆易創新(展位號:N5.701)與安謀科技深化技術合作,簽署一項多年期的Arm Total Access技術授權訂閱許可協議,將進一步加強在嵌入式芯片設計、微控制器產品規劃等方面的技術合作,攜手共贏Arm MCU“芯”機遇。面對新興消費電子市場對低功耗、多功能集成、小尺寸的需求,兆易創新的GD32L235系列低功耗MCU等產品可為更多創新應用提供支持。
在AI定義交互的時代,傳感器已從“被動數據收集者”蛻變為“感知-決策一體化樞紐”。Bosch Sensortec與Doublepoint的合作印證了這一趨勢,Doublepoint的創新算法直接部署在Bosch Sensortec的智能IMU上,使制造商能夠通過直觀、精確的觸摸式微手勢增強用戶交互,適用于各種應用,包括物聯網和智能手表。Doublepoint的手勢識別平臺利用IMU傳感器檢測點擊、雙擊、捏合、滾動和滑動等手勢,實現直觀、舒適的手勢控制,例如智能IoT控制、免提手表交互、基于手腕的射線投射切換軟件界面等。
04 總結
當下,生成式AI開啟智算新紀元,大模型與AIGC應用推動算力需求高速增長。從服務器到邊緣,再到AI手機、AI PC、AIoT、智能汽車,各個領域的AI芯片玩家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AI大模型與各個賽道的結合,帶來了新的體驗革新,這些新體驗的落地則離不開各類AI芯片的支撐。放眼全球,產業格局的激烈變動,也讓更多中國AI芯片企業看到了新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芯片設計的復雜度不斷提升、產品快速量產上市的要求不斷增加、新興應用市場不斷涌現,投資和成本的壓力也水漲船高。在這一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關鍵節點,
【關于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作為全球電子行業的重要展會,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始終致力于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本屆展示面積將超10萬平方米,匯聚近1,800 家展商,預計吸引80,000+專業觀眾,通過展覽與論壇的深度融合,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交流合作平臺。
[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準確性等負責,尤其不對文中產品有關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擔保。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提醒讀者,文章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