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材料在線|
發表時間:2025-03-20
點擊:2341
全球物聯網正經歷從“連接量變”到“決策質變”的關鍵躍遷。IDC《全球物聯網支出指南》預測稱,2023年全球物聯網支出有望達到8057億美元,以10.4%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并將于2027年達到近1.2萬億美元。
隨著端側算力的革命性升級,集成AI組件、實現“自主決策”的AIoT設備滲透率急劇攀升;5G NTN(非地面網絡)等多種新興網絡連接,支撐起能源、農業等長尾場景的數據閉環;能量收集等綠色能源技術的應用,使得物聯網設備實現類“永久續航”,拓展了物聯網設備在極端嚴苛環境下部署的可能……
萬物互聯的下一站,不再是簡單的數據管道,而是通過芯片、算法與網絡的跨域融合,讓每一臺物聯網設備成為自主進化的“智能體”,開啟價值裂變的新紀元。針對物聯網應用,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electronica China)以 “跨域融合” 為核,聚焦端側算力升級、混合網絡架構、綠色能源技術三大前沿方向,為您提供一站式把握產業進化新一輪機遇的專業平臺。
01 智能躍遷:從 “被動響應” 到 “主動決策”
DeepSeek橫空出世,用大幅降低訓練和推理成本實現了優異的性能指標。這種高性能、輕量化、低成本的模型能力,將顯著推動物聯網端側智能化,從而大幅提高用戶體驗,智能優化應用能耗和運行成本,促進物聯網的廣泛部署、真正實現萬物智聯。
以智能空調為例,作為傳統物聯網設備,它會監測溫濕度并根據預設目標溫濕度進行調節。而一旦搭載了邊緣AI,它會通過機器學習主動根據不同人進入空間時的表現動態調節溫濕度,甚至還能自行預判設備故障并進行預防性維護警報。
在端側集成AI組件,主要以感知、處理硬件為主。如負責端側系統控制和任務調度的處理器+AI,能夠提供更為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加速復雜模型推理;負責感知的傳感器芯片+AI,可增強數據收集后的即時處理,簡化向邊緣主機或云端傳輸的數據用于進一步分析,合理分擔主控處理負載。
STM32N6是意法半導體(展位號:N5.601)集成機器學習(ML)加速器的新系列微控制器,嵌入了意法半導體自研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Neural-ART Accelerator的微控制器。據意法半導體介紹,STM32N6機器學習處理性能是STM32 MCU此前高端產品的600倍。
如Yole Group存儲器和計算部首席分析師所分析,如今的物聯網邊緣應用迫切需要AI分析能力,整合微控制器的高能效處理能力與AI分析能力是一個新趨勢,STM32N6是代表這種趨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能夠處理計算機視覺和大量傳感器驅動的應用,同時讓用戶產品具備低功耗和低成本。
而本土成長起來的MCU優質企業兆易創新(展位號:N5.701),也在積極布局“MCU+AI”,推出了GD32H7高性能MCU和創新解決方案。GD32H7系列芯片采用600MHz Arm Cortex-M7高性能內核,支持多種硬件加速,配備了1024KB到3840KB的片上Flash及1024KB的SRAM、新增了大量通用外設資源,可以為復雜運算、多媒體技術、邊緣AI等高級創新應用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撐。
據介紹,兆易創新基于GD32H7的AI直流拉弧檢測方案,輔以自研AI算法與硬件優化,實現了在500K采樣率下支持12路ADC通道的實時檢測,CNN模型大小僅1.7KB,單次推理耗時不超過0.6ms,可即時響應拉弧現象,減少了誤報和漏報的可能性,降低了因系統故障或錯誤檢測帶來的維修和維護成本,有助于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從而進一步節約長期運行成本。
針對邊緣端側推出集成先進AI內核的控制/處理產品,已成為眾多半導體大廠一致的選擇。比如,ADI(展位號:N5.200)集成了硬件CNN加速器的MAX7800X,NXP集成AI內核的MCX系列MCU家族,TI(展位號:N5.605) C2000系列也開始集成邊緣AI硬件加速器;英飛凌(展位號:N5.501)、瑞薩等MCU大廠也在AI+MCU上有著相關推進。
02 5G NTN:全域覆蓋的 “空中絲路”
對于物聯網而言,連接網絡不僅是物物通信的數據流通管道,其帶寬、時延、可靠性與覆蓋廣度更是直接決定了應用場景的落地。據IoT Analytics的報告數據,Wi-Fi、藍牙和蜂窩物聯網(2G、3G、4G、5G、LTE-M和NB-IoT)等三種關鍵連接方式合計占全球物聯網近80%。但傳統連接網絡在山區、海上等處存在15-30秒的定位延遲,甚至有很多地方仍無法覆蓋,顯然無法滿足很多要求實時響應的物聯網場景需求,如自動駕駛、遠程醫療或公共安全等。而混合5G與NTN網絡架構,無疑是這類應用場景的理想選擇,已成為通信行業關注焦點。
5G NTN主要是通過整合地面基站、低軌衛星(LEO)、高空平臺(HAPs)等多層網絡,突破傳統蜂窩網絡的地理限制,可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全域覆蓋,形成對偏遠區域、海洋等的網絡補充,尤其是在應急通信、公共安全、海洋科考等特定場景優勢突出。市場研究機構Omdia指出,混合蜂窩/衛星網絡已經為2025年物聯網市場的增長做好了準備。
中國電信主導的5G NTN 產業聯盟于2024年初創建,標志著這一前沿概念正逐步走向現實,并將推動高價值物聯網應用的拓展。隨后,在2024年12月,中國電信成功發布了IoT NTN運營級商業試用網絡,將直連衛星應用拓展至衛星物聯網新領域。該NTN試商用網絡是基于中國自主可控的天通衛星系統,正式向用戶推出的大容量、低成本、高可靠的衛星物聯網通感一體化解決方案。中國電信表示,已完成電力監控、無人機飛控、海漂數傳等陸??仗烊珗鼍皯迷圏c,將為十萬海洋浮漂、100萬電力終端、200萬注冊無人機等提供對接國際標準的天地一體化網絡服務。
2025年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將有更多關于5G NTN的落地應用案例展示,觀眾可直觀感受這一趨勢為高價值物聯網應用帶來的全域覆蓋和實時連接能力。這些展示有望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密切關注,激發投資者和政府相關部門的興趣與參與,共同推動5G NTN物聯網生態的蓬勃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5G NTN將成為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引領我們進入一個萬物智聯、全域覆蓋的新時代。
03 綠色能源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底層支撐
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對能源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電池供電模式存在維護成本高、環境污染風險大等問題,而依賴電網接入則難以覆蓋偏遠或復雜場景(如森林、海洋、礦山)。從環境中進行能量收集的綠色能源技術,可為物聯網設備提供“自給自足”的供電能力,成為突破物聯網應用規模化部署瓶頸的實踐選擇。
目前,物聯網領域應用的能量收集技術主要有4類:太陽能采集、機械能捕獲、熱能回收和生物能轉化。對于物聯網應用而言,太陽能是常見的綠色能源,而采集太陽能為系統供電,特別適用于戶外和難以接入電網的設備,如智能農業傳感器、環境監測站,以及草原散養牛羊牲畜的實時監測、準確溯源等。機械能捕獲則常見于實時監測鐵軌形變的振動傳感器。基于熱電效應的熱能回收技術,則往往用于耗能大戶工廠的空壓機、冷凍機等的余熱回收應用。生物能轉化方式目前進度相對緩慢,但研究人員也已在探索對人體汗液生物能收集的研究。
除此之外,風能、射頻能等能量收集技術也有在探索。對于物聯網應用而言,采用什么能量收集技術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實際應用中,通常應根據具體的應用需求和環境條件,靈活選擇一種或多種能量收集方式,以構建一個“全天候”的物聯網設備供電網絡。而這,背后的關鍵在于能量轉換設備的快速響應充放電。只有高效的能量轉換設備,才能充分利用環境中收集到的微弱能量,確保物聯網設備在各種條件下都能持續、穩定地運行。
比如,村田(展位號:N1.300)的小型二次鋰電池CT04120,具有快速充電、出色放電特性,并具有很長壽命(5000個循環中有80%以上的充電(容量)恢復率),以及高安全性,大量應用在多種能量采集計算系統中,比如太陽能充電設備,多種發電元件組合的無線傳感器節點等。
當物聯網設備學會“呼吸”環境的能量,其可持續發展就獲得了真正的底層支撐。越來越普及的綠色能源技術為物聯網應用注入的澎湃“生命力”,也顯著降低了其對環境的影響,為實現真正的綠色、智能得萬物智聯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04 總結
作為全球電子產業的風向標,2025 慕尼黑電子展將與您共同見證 “智能+連接+綠色”三重邏輯如何重塑物聯網產業格局的關鍵變革——在這里,技術突破與場景創新交相輝映,全球產業鏈協同與本土化解決方案的深度融合將展現無限可能。2025年4月15-17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我們不見不散!
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將于2025年4月15-17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W3-W5、N1-N5舉辦。展會設立半導體、傳感器、電源、測試測量、半導體智造、分銷商、無源器件、顯示、連接器、開關、線束線纜、印刷電路板、電子制造服務等展區;近1800+家海內外優質展商將紛紛加入。展示面積達10萬平米,預計吸引8萬專業觀眾蒞臨現場!
[聲明]本文由新材料在線平臺入駐企業/個人提供,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網站及新材料在線立場,本站不對文章內容真實性、準確性等負責,尤其不對文中產品有關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擔保。本站提醒讀者,文章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